今天给各位分享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货币经济学脉络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区块链有两个含义:
1、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2、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像一个数据库账本,记载所有的交易记录。这项技术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渐得到了银行与金融业的关注。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在这里,杰Sir为你送出第002张区块链思维导图:002比特币~
下面是比特币的相关内容简述:
比特币(英语:Bitcoin)是一种去中心化,非普遍全球可支付的电子加密货币。比特币由中本聪(又译中本哲史)(化名)于2009年1月3日,基于无国界的对等网络,用共识主动性开源软件发明创立。截至目前2018年2月12日,比特币是目前市场总值最高的加密货币。【1】
为什么会产生比特币这种加密货币呢?或者说,比特币为什么会广受大众的欢迎,从极客圈的潮流玩意逐渐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投资之中??
有观点认为,比特币的问世是人们憎恨商品经济中国家主权货币超发、以及货币政策干预、向往礼物经济中社区共识货币自主的结果。相信大家都会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深有感触吧?
查阅资料可得: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2】
在中国,我们可以用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左右,“万元户”都是很厉害的富翁了;而过了30多年后的今天,估计要到亿万资产的级别才能算得上“富翁”了吧?? 而这上千万倍的差距变化,背后就是因为货币超发而造成的货币贬值大问题 。
中本聪对于这种“通货膨胀”类的问题可谓是深恶痛绝的。于是,他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基于对技术的信仰和自由货币主义的信念,提出了区块链技术系统;并且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创造了比特币 。
有趣的是,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系统的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并附有一句“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而这句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至此,人们自主发行货币系统的大胆尝试开始启动,而一旦启动了的试验车轮,便很难被阻挡下来。后来,比特币历经了不断的迭代发展,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硬分叉币种。
资料显示:
当然,比特币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黑客们会攻击比特币的交易网站;而很多的犯罪组织也会利用比特币进行非法的交易;甚至很多人至今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庞氏骗局”。
另外,名人大咖们对于比特币的褒贬也是不一的,资料显示: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保罗·克鲁曼,认为“比特币是邪恶的”,发表了若干对于比特币的看法。
美银美林利率与外汇研究全球主管David Woo 认为“比特币能够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并且成为传统货币交易的有力竞争者”。。。【3】
比特币到底是如何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过,杰Sir觉得: 对于不清楚的新事物,在我们轻易地做下判断之前,不如先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它吧。而学习比特币,先去了解比特币的白皮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 。
杰Sir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曾经写到过比特币的官方白皮书解读,欢迎大家查看:
题目:【说数字货币】比特币白皮书解读
链接: ;mid=2247483713idx=1sn=c9d2b968ce0da2273ae1657ce23144f9chksm=fb96470ccce1ce1ab4f2e7827c103e4d9587722678c82822b5d3749a410debf2c3daf65c761a#rd
总的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区块链、比特币等新事物,必将会在未来展现出它们巨大的能量!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与见证者,大家赶紧去学习、去了解区块链的世界吧!!!
注:
【1】摘自维基百科:比特币
【2】摘自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3】摘自维基百科:比特币
分层结构是区块链处理数据和运行的基础。
为了寻找到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方案,学术研究领域(通常论文中)所指的区块链被分为三层:Layer0、Layer1和Layer2。
通常,区块链系统主要分为:应用层、激励层、共识层、网络层和数据层,共六层,主要体现在初期的比特币系统上。随着智能合约的产生,在应用层和激励层之间加入了合约层,主要体现在以太坊系统中。
对于每一层的内容如上图所示,但在具体的不同系统中所使用的技术可能并不相同,比如共识层主要完成节点之间的共识,除了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还有权益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和拜占庭容错机制(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BFT)等方式。
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三者构成了区块链层级的底层基础,也是区块链必不可少的三个元素,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分层结构对应到OSI体系7层模型和TCP/IP 4层模型下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再聚焦TCP/IP的四层,特别是上面的「应用层」的话,我们会看到,有可能区块链是把原来只专注于信息传递的应用层,分出来一个专门用于价值转移的新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TCP/IP四层拆分成了五层,将区块链视为TCP/IP的一层:价值层。
一般认为比特币、以太坊、EOS是区块链1.0、2.0、3.0的代表,如果去看它们的分层也很有意思: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增加了合约层。从以太坊到EOS,因为采用DPOS,激励层实际上合并到了共识层。而EOS增加出来两层:①工具层,以让在其上更容易开发应用;②生态层,它自身的定位是一个开源软件,那么其他人可以用它的开源软件建立行业链、领域链。
徐忠、邹传伟写了一篇央行工作论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区块链,试图给出一种Token范式。其中,实际上他们给出了一个分层模型,这回是内外分层:里层是共识,又分:Token、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处在共识边界与区块链边界,是区块链内的其他信息;处在区块链边界之外,是互联网和实体世界。
一些系统为了提升性能,其实对它的分布式网络也进行了分层。也就是,不是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
比如,以下是EOS的分层。
为了让区块链变得有用,又有人从其他视角进行讨论。ENChain.Asia的朱峰在BAO白皮书中提出了「自组织商业体7层模型」,这个模型又被在《通证经济的模型与实践》(0.2)报告中引述,称之为「自商业七层模型」。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激励层」,和我们通常说区块链的激励层,有相似之处,又不一样。之前我们讨论激励层,往往是在公链原生代币的角度讨论的,而这里的激励层,则是通证层面讨论的。
火币研究院在2018年12月的一份报告《区块链四层应用模型的构建与解析》中,给出了一个四层的应用模型,很有意思:
参考文献:
1.区块链十年:各种各样的层
2.区块链六大层级结构你知道多少? - 知乎
3.区块链的六个分层级结构介绍 - 区块链 - 电子发烧友网
我们说区块链目前还不成熟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处理速度慢、手续费高昂、存在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都是用户最直观的体验,体验不是太好。区块链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并发问题。
高并发问题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简单说一下。高并发是计算机领域的问题,简单来讲,高并发问题就是系统无法顺利同时运行多个任务。
很多任务同时运行,一大堆用户涌进来,系统承受不住这么多的任务,会出现高并发问题,你的系统就卡住了,就好比春运时候,12306系统总是卡住,有可能就是高并发问题造成的。
传统互联网尚且存在高并发问题,区块链网络自然也存在这个问题,毕竟区块链的成熟程度比起传统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没有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公链,整个区块链产业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制约,应用落地也是空谈。
在这种背景下,DAG 技术就被提出来了,DAG 的全称是“Directed Acyclic Graph”,中文翻译为“有向无环图”。
DAG有向无环图是怎么回事呢,它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我们下面解释一下。
一、DAG:一个新型的数据结构
DAG,中文名字叫“有向无环图”,从字面意思看,“有向"就是说它是有方向的,
“无环”就是说它是没有环路的、不能形成闭环的。所以,DAG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数据结构,这个数据结构是有方向的,同时又是不能形成闭环的。
传统区块来讲,我们总是以“区块”为单位,一个区块里往往包含了多笔交易信息。而在DAG中,没有区块的概念,而是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记录的是单个用户的交易,组成的单元不是区块,而是一笔笔的交易,这样一来,可以省去打包出块的时间。
简单来说,区块链和DAG有向无环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区块链是一个接一个的区块来存储和验证交易的分布式账本,而DAG则是把每笔交易都看成一个区块,每一笔交易都可以链接到多个先前的交易来进行验证。
二、DAG 的工作原理
传统区块链上,就拿比特币来讲,它是单链式的结构,区块与区块之间按照时间戳的先后顺序排列开来(如图一),数据记录在一条主链上。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讲,这个
“单链式”结构是一条一字排列的链。
区块链只有一条单链,打包出块就无法并发执行。新的区块会加入到原先的最长链之上,所有节点都以最长链为准,继续按照时间戳的顺序无限蔓延下去。而对于DAG来讲,每个新加入的单元,不仅只加入到最长链的一个单元,还要加入到之前所有的单元(如图二)。
举个例子:假设我发布了一个新的交易,此时DAG结构已经有2个有效的交易单元,那么我的交易单元会主动同时链接到前面的2个之中,去验证并确认,直到链接到创世单元,而且,上一个单元的哈希会包含到自己的单元里面。
换句话说,你要想进行一笔交易,就必须要验证前面的交易,具体验证几个交易,根据不同的规则来进行。这种验证手段,使得DAG可以异步并发的写入很多交易,并最终构成一种拓扑的树状结构,极大地提高扩展性。
依据DAG有向无环图,每一笔交易都直接参与了维护全网。当交易发起后,直接广播全网,跳过矿工打包区块阶段,这样就省去了打包交易出块的时间,提升了区块链处理交易的效率。
随着时间递增,所有交易的区块链相互连接,形成图状结构,如果要更改数据,那就不仅仅是几个区块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区块图的数据更改。DAG这个模式相比来说,要进行的复杂度更高,更难以被更改。
总结一下,DAG作为一种新型的去中心化数据结构,它属于广义区块链的一种,具备去中心化的属性,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区块链组成单元是Block(区块),DAG组成单元是TX(交易)。
区块链是单线程,DAG是多线程。
区块链所有交易记录记在同一个区块中,DAG每笔交易单独记录在每笔交易中。
区块链需要矿工,DAG不需要矿工。
三、 DAG 的代表:IOTA
DAG当前的代表项目,最知名的无疑就是 IOTA。可以说,正是因为IOTA这个币种在 2017年下半年冲进市值排行第四位,才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它的底层技术:DAG有向无环图。
IOTA在DAG有向无环图的基础上提出了“缠结”概念,在IOTA里面,没有区块的概念,共识的最小单位是交易。每一个交易都会引用过去的两条交易记录哈希,这样前一交易会证明过去两条交易的合法性,间接证明之前所有交易的合法性。这样一来, 就不再需要传统区块链中的矿工这样少量节点来验证交易、打包区块,从而提升效率,节省交易费用。
四、 DAG 的现状
尽管理论上来讲,DAG有向无环图能够弥补传统区块链的一些弊端,但是目前并不成熟,应用到数字货币领域的时间也比较短,还比较年轻 。
它没有像比特币那般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来验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没有像以太坊那般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场景。不过,现在有些声音提出要采用“传统区块链+DAG”的数据结构,但是还没有非常突出的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本节我们介绍了区块链的衍生技术:DAG有向无环图,这是一种全新的数据结构,可以对区块链处理交易的效率、并发力达到显著的提升。
简单来说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区块链是一个提供了拜占庭容错、并保证了最终一致性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的分布式数据库;从数据结构上看,它是基于时间序列的链式数据块结构;从节点拓扑上看,它所有的节点互为冗余备份;从操作上看,它提供了基于密码学的公私钥管理体系来管理账户。
或许以上概念过于抽象,我来举个例子,你就好理解了。
你可以想象有 100 台计算机分布在世界各地,这 100 台机器之间的网络是广域网,并且,这 100 台机器的拥有者互相不信任。
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算法(共识机制)才能够为它提供一个可信任的环境,并且使得:
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不可篡改,并且已生成的历史记录不可被篡改;
每个节点的数据会同步到最新数据,并且会验证最新数据的有效性;
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整体节点维护的数据可以客观反映交换历史。
区块链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技术方案。
二、区块链的核心技术组成
无论是公链还是联盟链,至少需要四个模块组成:P2P 网络协议、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共识机制)、加密签名算法、账户与存储模型。
1、P2P 网络协议
P2P 网络协议是所有区块链的最底层模块,负责交易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广播、节点发现和维护。
通常我们所用的都是比特币 P2P 网络协议模块,它遵循一定的交互原则。比如:初次连接到其他节点会被要求按照握手协议来确认状态,在握手之后开始请求 Peer 节点的地址数据以及区块数据。
这套 P2P 交互协议也具有自己的指令集合,指令体现在在消息头(Message Header) 的 命令(command)域中,这些命令为上层提供了节点发现、节点获取、区块头获取、区块获取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非常底层、非常基础的功能。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参考比特币开发者指南中的 Peer Discovery 的章节。
2、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在经典分布式计算领域,我们有 Raft 和 Paxos 算法家族代表的非拜占庭容错算法,以及具有拜占庭容错特性的 PBFT 共识算法。
如果从技术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图,其中,区块链技术把原来的分布式算法进行了经济学上的拓展。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在最开始多为单点应用,高可用方便采用的是冷灾备,后来发展到异地多活,这些异地多活可能采用的是负载均衡和路由技术,随着分布式系统技术的发展,我们过渡到了 Paxos 和 Raft 为主的分布式系统。
而在区块链领域,多采用 PoW 工作量证明算法、PoS 权益证明算法,以及 DPoS 代理权益证明算法,以上三种是业界主流的共识算法,这些算法与经典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不同的是,它们融入了经济学博弈的概念,下面我分别简单介绍这三种共识算法。
PoW: 通常是指在给定的约束下,求解一个特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谁解的速度快,谁就能获得记账权(出块)权利。这个求解过程往往会转换成计算问题,所以在比拼速度的情况下,也就变成了谁的计算方法更优,以及谁的设备性能更好。
PoS: 这是一种股权证明机制,它的基本概念是你产生区块的难度应该与你在网络里所占的股权(所有权占比)成比例,它实现的核心思路是:使用你所锁定代币的币龄(CoinAge)以及一个小的工作量证明,去计算一个目标值,当满足目标值时,你将可能获取记账权。
DPoS: 简单来理解就是将 PoS 共识算法中的记账者转换为指定节点数组成的小圈子,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记账。这个圈子可能是 21 个节点,也有可能是 101 个节点,这一点取决于设计,只有这个圈子中的节点才能获得记账权。这将会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因为更少的节点也就意味着网络和节点的可控。
3、加密签名算法
在区块链领域,应用得最多的是哈希算法。哈希算法具有抗碰撞性、原像不可逆、难题友好性等特征。
其中,难题友好性正是众多 PoW 币种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比特币中,SHA256 算法被用作工作量证明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挖矿算法。
而在莱特币身上,我们也会看到 Scrypt 算法,该算法与 SHA256 不同的是,需要大内存支持。而在其他一些币种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基于 SHA3 算法的挖矿算法。以太坊使用了 Dagger-Hashimoto 算法的改良版本,并命名为 Ethash,这是一个 IO 难解性的算法。
当然,除了挖矿算法,我们还会使用到 RIPEMD160 算法,主要用于生成地址,众多的比特币衍生代码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了比特币的地址设计。
除了地址,我们还会使用到最核心的,也是区块链 Token 系统的基石:公私钥密码算法。
在比特币大类的代码中,基本上使用的都是 ECDSA。ECDSA 是 ECC 与 DSA 的结合,整个签名过程与 DSA 类似,所不一样的是签名中采取的算法为 ECC(椭圆曲线函数)。
从技术上看,我们先从生成私钥开始,其次从私钥生成公钥,最后从公钥生成地址,以上每一步都是不可逆过程,也就是说无法从地址推导出公钥,从公钥推导到私钥。
4、账户与交易模型
从一开始的定义我们知道,仅从技术角度可以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那么,多数区块链到底使用了什么类型的数据库呢?
我在设计元界区块链时,参考了多种数据库,有 NoSQL 的 BerkelyDB、LevelDB,也有一些币种采用基于 SQL 的 SQLite。这些作为底层的存储设施,多以轻量级嵌入式数据库为主,由于并不涉及区块链的账本特性,这些存储技术与其他场合下的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同。
区块链的账本特性,通常分为 UTXO 结构以及基于 Accout-Balance 结构的账本结构,我们也称为账本模型。UTXO 是“unspent transaction input/outpu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指“未花费的交易输入输出”。
这个区块链中 Token 转移的一种记账模式,每次转移均以输入输出的形式出现;而在 Balance 结构中,是没有这个模式的。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区块链?如何定义区块链?
这个问题,前面也讲过,但是,还是值得再讨论
我认为:
区块链(Blockchain)是社会信用与信任传输基础设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载体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价值载体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区块链首先是一个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这个基础设施传输的是社会信用与信任。社会信用和信任是资本和价值的核心,因此,也可以说,区块链是传输价值的基础设施。
(2)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这不是抽象的共识,是具体的共识,是某个社区或社群的基本法,或者说是宪法,是社区或社群的利益评估、调整与分配及相关的基本规则,其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基本共识,其二是基本共识变更之共识,缺一不可。
(3) 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这个是 物理载体 ,但是,分布式账本不能与区块链划等号,很多人把分布式账本直接等同于区块链,这是不合适的,事实上,2017年5月之前,我也是把分布式账本与区块链混为一谈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这两者是不同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注意,这里,有“数字”两个限定词。我认为,通证不等于数字通证,通证是一个更上位的词,货币(法币)、股票、债券、购物券等等都是通证,而区块链中的 价值载体 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有两个比喻,在不同的场合我都说过,其一是“鸿鹄”,要点是“一体两翼”,一体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两翼分别是分布式账本与数字通证;其二是比基尼,要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也是执政党的语言),一个中心,即“具化共识”,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分布式账本与数字通证。
共识机制也很重要,但是,共识机制是落实具化共识的手段或者措施而已,具化共识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合约也一样,很重要,但是,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大家可以观察各个不同的链,其根本的区别是其具化共识的不同,而不是其他。
第一个问题就讲这么多。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共识经济学?
2009年以来,基于区块链之上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传统经济学束手无策,要么冷言嘲讽,要么置若罔闻。
2013年以来,基于区块链之上发生的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全球各个经济体执政当局、金融监管当局、商业巨头、草根创业者,纷纷投入区块链经济的大潮之中,奋力拼搏,竭力提升区块链底层技术,积极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正确经济学理论的缺失,使得很多基于区块链的经济活动处于一种盲目的疯狂与癫狂之中,追梦者彻夜难眠。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亦有人提出不同的XX经济学,然而,经过观察之后,发现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1)缺失或者是没有构建有别于现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概念,试问:一门崭新学科大厦能够在没有独立的基础核心概念的地基上拔地而起吗?
(2)通观现有的XX经济学的描述,大部分是在描述基于区块链发生的一些独特经济活动现象,或者是用传统经济学的个别概念来简单分析前述经济活动现象。
(3)普遍适用性是一门学科必须具备的特性,在构建理论体系之初就应该考虑其是否普遍适用性,而前述两种提法是不具备这种普遍适用性的。
显然,XX经济学只是意图解读现有的基于区块链发生的经济活动现象。
共识经济学则不同,不仅可以解释基于区块链发生的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现象,亦能解释非区块链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现象。
当然,共识经济学更多的是传统经济学的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好,第二个问题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第三个问题:
共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判断。
共识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是共识。
共识:
共识(Consensus)是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
Consensus (Consensus) is the consensus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共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抽象共识 ,即概念层次的共识,就是刚才定义的共识。第二个层次是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即具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共识,我们通常说的共识,就是指具化共识。
共识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即 信用与信任 。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 基本共识和基本共识变迁之共识。
共识与常识(Common Sense)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常识是历史性共识,是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已经达成的共识,是新共识的基础。
共识经济学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契约。
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关于主体、效用和边界的共识。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制度之一,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无共识,即无契约。
契约包括三个要素,即 主体、效用和边界 。 契约的基础是共识 。
共识经济学的第三个基本概念是:制度。
制度是一系列契约(成文契约或非成文契约)的集合体,是社会(社区、组织)秩序的保障。
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契约是制度的基本组成要件,因此,无共识,即无制度。
共识经济学的第四个基本概念是:通证。
通证(Token)是社会经济活动参与方对于交换价值的一种契约。
货币也是一种通证。股票、债券、优惠券等等都是一种通证。
少林寺主持或武当派掌门的令牌,也是一种通证。
生产队的工分也是一种通证。
BTC、ETH、EOS等等,也是一种通证,不过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通证是一个上位概念,现在区块链行业内提到的“通证”,实际上指的是“数字通证”。
共识经济学第五个基本概念:公信力。
公信力(PBC, Power based on puBlic Confidence)在本质上是特定公众机构由于公众对其信任而产生的对经济生态或社会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力。
PBC (Credibility) is essentially the influence of a particular public institution on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arising from the public's trust in it.
共识经济学第六个基本概念:共信力。
共信力(PVC, Power based on priVate Confidence)在本质上是一种由于点对点的信任而产生的对经济生态或社会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力。
In essence, PVC is a kind of influence to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which is caused by the trust of point to point.
公信力的基础是对机构的信任。
共信力的基础是点对点的信任。
上面介绍了共识经济学的六个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数字世界,亦适用于原子世界。
共识经济学第一个基本判断是:
共识(具化共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从人类最初的采集活动开始,一直到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共识(具化共识)一直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共识(具化共识)本身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迁。
共识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判断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944年之前是原始共信力经济,1944年至2008年为公信力经济,2008年之后逐步买入共信力经济。
三个阶段的划分,涉及到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44年,第二时间节点是2008年。
回首2008,从繁花如锦的顶峰(8月8日,北京奥运会)到坠入绝望深渊的谷底(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仅仅一月有余,恐慌与绝望从美国资本市场迅速蔓延至欧洲及全球金融市场,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很快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弹指间,花落花开已经十载。虽然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2008年那场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演化蔓延成的全球经济危机仍未走出谷底,很多经济体尚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回首2008,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敲响了源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定的以美元为世界统一货币的全球公信力经济体系的丧钟。
回首2008,中本聪的不朽论文的发布(11月1日),正如数九寒冬中瑟瑟发抖的那根迎春花枝幼芽,默默地点亮了春天的希望。以此为标志,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大踏步迈向了基于共信力的新时代。
2018,戊戌120周年。
2018,区块链之父中本聪的经典论文《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发表十周年。
2018,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演化蔓延成经济危机十周年。
2018,以奢华繁盛的开幕式与闭幕式而闻名于世的北京奥运会十周年。
2018,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下的改革共识却面临无法弥合的撕裂。
区块链思想者40人论坛(发起人为荣格财经总编辑赵洪伟、共识经济学创立者郭善琪和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朱幼平)成员赵晓教授有个观点,与共识经济学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判断不谋而合,赵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信任,第一种信任是熟人信任(对应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原始共信力经济),第二种信任是机构信任(对应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公信力经济),第三种信任是陌生人信任(对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共信力经济)。
共识经济学第三个基本判断是:
秩序是社会(社区、组织)得以稳健持续发展的前提,制度是秩序的保障,契约的集合体构成制度,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因此,无共识,无社会(社区、组织)。
Order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hile the institutions is the guarantee of order,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tract constitutes the system, in addtion, the consensus is the first condition to reach the contract, therefore, there is no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ithout consensus.
共识经济学第四个基本判断是:
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达成一致意见,是谓共识。
达成共识根本动因是降低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历史阶段参与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Consensus is w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for consensus is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may face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好,总结下今天的分享。
1、什么是区块链?如何给区块链进行定义?
区块链(Blockchain)是社会信用与信任传输基础设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载体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价值载体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
2、为什么要提出共识经济学?
解决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区块链经济活动中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包括区块链经济和实体经济。
3、共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判断
分别介绍了6个基本概念(共识、契约、制度、通证、公信力和共信力)和4个基本判断。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接下来各位可以提问了。
【问题】信用与共识是什么关系?
郭善琪(共识经济学创立者):
信用是债权人(或投资人)对债务人(或被投资人)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的一种共识。
或者说,信用是经济活动主体(一般是指债务人或被投资人)完成某项经济活动或任务上限的能力或意愿的测度,即共识。
当前阶段,这种共识一般表现为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务人或被投资人的所评的级别。
【问题】什么是货币?
郭善琪(共识经济学创立者):
货币的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货币一直是通证的一种,是一种关于交换价值的契约。货币的形式,一直在演进,其本质并没有变化。从最原始的贝壳,到法定纸币,再到数字通证,其本质是一致的,是关于交换价值的契约。
当然,关于货币的定义,现在的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区块链经济学图片大全和货币经济学脉络图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