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 论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

快讯指南 今日快讯 2023-01-24 13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论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区块链技术在经济学领域有什么实际应用

因区块链技术最先产生的数字货币对金融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研究和应用区块链技术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技术仍然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工具,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都是平行的,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但又有一定的交叉,也就是说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 1、无论金融还是实体,供需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一是信任,现行的银to企、企to企、企to人等都是以货币为纽带。而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经营权在银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今后企业与企业,或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自组织发行数字货币(数字信用),银行的地位将从目前的垄断经营变成市场平等竞争经营。所以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2、区块链技术是现实(实体)与虚拟之间的桥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再造、重构和新定。如现实的纸币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货币,现实股票交易在虚拟世界里的股票数字化交易,现实的进出口贸易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结算、数字清关、数字单证、票据等等,可极大的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节省交易的成本。目前所有交易都离不开银行,银行在交易中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必定提高其结算的效率,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今后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因为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它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就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系统。 3、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将目前互联网流动的信息价值化和信用化,通过区块链将互联网内的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文化价值)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新构形成价值互联网,其意义十分重大,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实体经济都将带来革命性的促进作用。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提供了拜占庭容错、并保证了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从数据结构上看,它是基于时间序列的链式数据块结构;从节点拓扑上看,它所有的节点互为冗余备份;从操作上看,它提供了基于密码学的公私钥管理体系来管理账户。

或许以上概念过于抽象,我来举个例子,你就好理解了。

你可以想象有 100 台计算机分布在世界各地,这 100 台机器之间的网络是广域网,并且,这 100 台机器的拥有者互相不信任。

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算法(共识机制)才能够为它提供一个可信任的环境,并且使得:

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不可篡改,并且已生成的历史记录不可被篡改;

每个节点的数据会同步到最新数据,并且会验证最新数据的有效性;

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整体节点维护的数据可以客观反映交换历史。

区块链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技术方案。

二、区块链的核心技术组成

无论是公链还是联盟链,至少需要四个模块组成:P2P 网络协议、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共识机制)、加密签名算法、账户与存储模型。

1、P2P 网络协议

P2P 网络协议是所有区块链的最底层模块,负责交易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广播、节点发现和维护。

通常我们所用的都是比特币 P2P 网络协议模块,它遵循一定的交互原则。比如:初次连接到其他节点会被要求按照握手协议来确认状态,在握手之后开始请求 Peer 节点的地址数据以及区块数据。

这套 P2P 交互协议也具有自己的指令集合,指令体现在在消息头(Message Header) 的 命令(command)域中,这些命令为上层提供了节点发现、节点获取、区块头获取、区块获取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非常底层、非常基础的功能。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参考比特币开发者指南中的 Peer Discovery 的章节。

2、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在经典分布式计算领域,我们有 Raft 和 Paxos 算法家族代表的非拜占庭容错算法,以及具有拜占庭容错特性的 PBFT 共识算法。

如果从技术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图,其中,区块链技术把原来的分布式算法进行了经济学上的拓展。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在最开始多为单点应用,高可用方便采用的是冷灾备,后来发展到异地多活,这些异地多活可能采用的是负载均衡和路由技术,随着分布式系统技术的发展,我们过渡到了 Paxos 和 Raft 为主的分布式系统。

而在区块链领域,多采用 PoW 工作量证明算法、PoS 权益证明算法,以及 DPoS 代理权益证明算法,以上三种是业界主流的共识算法,这些算法与经典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不同的是,它们融入了经济学博弈的概念,下面我分别简单介绍这三种共识算法。

PoW: 通常是指在给定的约束下,求解一个特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谁解的速度快,谁就能获得记账权(出块)权利。这个求解过程往往会转换成计算问题,所以在比拼速度的情况下,也就变成了谁的计算方法更优,以及谁的设备性能更好。

PoS: 这是一种股权证明机制,它的基本概念是你产生区块的难度应该与你在网络里所占的股权(所有权占比)成比例,它实现的核心思路是:使用你所锁定代币的币龄(CoinAge)以及一个小的工作量证明,去计算一个目标值,当满足目标值时,你将可能获取记账权。

DPoS: 简单来理解就是将 PoS 共识算法中的记账者转换为指定节点数组成的小圈子,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记账。这个圈子可能是 21 个节点,也有可能是 101 个节点,这一点取决于设计,只有这个圈子中的节点才能获得记账权。这将会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因为更少的节点也就意味着网络和节点的可控。

3、加密签名算法

在区块链领域,应用得最多的是哈希算法。哈希算法具有抗碰撞性、原像不可逆、难题友好性等特征。

其中,难题友好性正是众多 PoW 币种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比特币中,SHA256 算法被用作工作量证明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挖矿算法。

而在莱特币身上,我们也会看到 Scrypt 算法,该算法与 SHA256 不同的是,需要大内存支持。而在其他一些币种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基于 SHA3 算法的挖矿算法。以太坊使用了 Dagger-Hashimoto 算法的改良版本,并命名为 Ethash,这是一个 IO 难解性的算法。

当然,除了挖矿算法,我们还会使用到 RIPEMD160 算法,主要用于生成地址,众多的比特币衍生代码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了比特币的地址设计。

除了地址,我们还会使用到最核心的,也是区块链 Token 系统的基石:公私钥密码算法。

在比特币大类的代码中,基本上使用的都是 ECDSA。ECDSA 是 ECC 与 DSA 的结合,整个签名过程与 DSA 类似,所不一样的是签名中采取的算法为 ECC(椭圆曲线函数)。

从技术上看,我们先从生成私钥开始,其次从私钥生成公钥,最后从公钥生成地址,以上每一步都是不可逆过程,也就是说无法从地址推导出公钥,从公钥推导到私钥。

4、账户与交易模型

从一开始的定义我们知道,仅从技术角度可以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那么,多数区块链到底使用了什么类型的数据库呢?

我在设计元界区块链时,参考了多种数据库,有 NoSQL 的 BerkelyDB、LevelDB,也有一些币种采用基于 SQL 的 SQLite。这些作为底层的存储设施,多以轻量级嵌入式数据库为主,由于并不涉及区块链的账本特性,这些存储技术与其他场合下的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同。

区块链的账本特性,通常分为 UTXO 结构以及基于 Accout-Balance 结构的账本结构,我们也称为账本模型。UTXO 是“unspent transaction input/outpu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指“未花费的交易输入输出”。

这个区块链中 Token 转移的一种记账模式,每次转移均以输入输出的形式出现;而在 Balance 结构中,是没有这个模式的。

区块链与经济学的“不可能三角”

接上一篇文末提到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的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这里有一篇通俗的漫画解读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在此分享给大家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

图说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在这里再简单解释下这个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指一个经济体的 货币自主权 、 汇率稳定 和 资本自由流动 之间,必须舍弃一个,三者不能兼得。

那么举例来说,中国就是为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了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而放弃资本自由流动实施资本管制的典型;香港则是为实施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美国则为了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固定汇率。

汇率与811汇改

首先说 汇率稳定 ,汇率稳定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在2015年8月11日中国实施的汇率改革(811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采取盯住单一美元制度,811汇改之后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础稳定。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它,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在汇改之后,政府期望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大家从这个三角形状可以看出,就是想做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那么 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指的是啥?货币政策独立性是 指经济体内央行是可制定货币政策,自主决定是要发放还是收回货币,调控流动性。对于中国这样的超级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资本自由流动是指 国外资金可随便进来投资或者撤资。那么,随着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资本市场的放开不可避免。最近,我们看到资本管制有所放松,比如最近出来开放外国人账户进入A股市场,以及此前宣布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到51%,我们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但这一方面是引进来,但是对于国内资本走出去的政策,目前我们看到政府层面还是相对保守,尤其去年以来纷纷叫停国内资本集团大举收并购海外项目,如某万某航等。所以,目前来说,政府对国内资本管控的力度仍然严苛。当然,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出海进行的投资,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大型政府基金和银行的资金,这些资本的出海本身已经过层层审批,管控也更为严格。

那么,之所以要对资本进行如何严格的管控,一方面是考虑到资本自由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外一方面,也因为目前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来对资本进行监管。前面在《区块链三大特性之穿透性》中讲到,区块链是一种穿透性的技术,是金融监管的利器。未来金融市场与区块链结合是必然趋势,那么对于境外资本流入和国内资本的流出,借助区块链技术,监管机构可以对资本流向和流量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将资本的流入流出汇聚成一张网,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外,将制度设计中的规定纳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中,一旦有资金流入流出异常,可以实时触发报警或者提前预警。当然,完全的穿透性监管是否必要,需要金融界的朋友们来给出意见。但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规范金融资本的流动,可以大大减少金融资本作恶的可能,一旦作恶,则可以追根究底,对作恶者施以惩戒。

那么,另外一方面,对于走出去的资本,监管难度可能比较大,需要考虑到国际合作和监管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必要的突破国家之间的数据孤岛,建立监管数据共享机制成为必要。

通过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监管体系,我们看到进一步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可能,规范的资本市场将逐步形成,参与资本市场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得以建立,将有助于打造更加公平的国际资本竞争环境。

从汇率变动来看,主要还是取决于本国经济的好坏,当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结合此前《区块链和经济周期》的分析,预计信用风险在区块链技术的改造之下得以有效管控,一国宏观经济的波动率减弱,因此相应的汇率市场的波动也会变小。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说的”不可能三角“,借助区块链这一技术手段,预计这个经典的理论或将被进一步改写,"不可能三角"也将成为"可能三角",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进一步地成为"可靠三角"。

大家观察 | 郭善琪:区块链与共识经济学

第一个问题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什么是区块链?如何定义区块链?

这个问题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前面也讲过,但是,还是值得再讨论

我认为:

区块链(Blockchain)是社会信用与信任传输基础设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载体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价值载体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区块链首先是一个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这个基础设施传输的是社会信用与信任。社会信用和信任是资本和价值的核心,因此,也可以说,区块链是传输价值的基础设施。

(2)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这不是抽象的共识,是具体的共识,是某个社区或社群的基本法,或者说是宪法,是社区或社群的利益评估、调整与分配及相关的基本规则,其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基本共识,其二是基本共识变更之共识,缺一不可。

(3) 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这个是 物理载体 ,但是,分布式账本不能与区块链划等号,很多人把分布式账本直接等同于区块链,这是不合适的,事实上,2017年5月之前,我也是把分布式账本与区块链混为一谈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这两者是不同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注意,这里,有“数字”两个限定词。我认为,通证不等于数字通证,通证是一个更上位的词,货币(法币)、股票、债券、购物券等等都是通证,而区块链中的 价值载体 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有两个比喻,在不同的场合我都说过,其一是“鸿鹄”,要点是“一体两翼”,一体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两翼分别是分布式账本与数字通证;其二是比基尼,要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也是执政党的语言),一个中心,即“具化共识”,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分布式账本与数字通证。

共识机制也很重要,但是,共识机制是落实具化共识的手段或者措施而已,具化共识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合约也一样,很重要,但是,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大家可以观察各个不同的链,其根本的区别是其具化共识的不同,而不是其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他。

第一个问题就讲这么多。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共识经济学?

2009年以来,基于区块链之上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传统经济学束手无策,要么冷言嘲讽,要么置若罔闻。

2013年以来,基于区块链之上发生的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全球各个经济体执政当局、金融监管当局、商业巨头、草根创业者,纷纷投入区块链经济的大潮之中,奋力拼搏,竭力提升区块链底层技术,积极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正确经济学理论的缺失,使得很多基于区块链的经济活动处于一种盲目的疯狂与癫狂之中,追梦者彻夜难眠。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亦有人提出不同的XX经济学,然而,经过观察之后,发现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1)缺失或者是没有构建有别于现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概念,试问:一门崭新学科大厦能够在没有独立的基础核心概念的地基上拔地而起吗?

(2)通观现有的XX经济学的描述,大部分是在描述基于区块链发生的一些独特经济活动现象,或者是用传统经济学的个别概念来简单分析前述经济活动现象。

(3)普遍适用性是一门学科必须具备的特性,在构建理论体系之初就应该考虑其是否普遍适用性,而前述两种提法是不具备这种普遍适用性的。

显然,XX经济学只是意图解读现有的基于区块链发生的经济活动现象。

共识经济学则不同,不仅可以解释基于区块链发生的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现象,亦能解释非区块链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现象。

当然,共识经济学更多的是传统经济学的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好,第二个问题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第三个问题:

共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判断。

共识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是共识。

共识:

共识(Consensus)是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

Consensus (Consensus) is the consensus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共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抽象共识 ,即概念层次的共识,就是刚才定义的共识。第二个层次是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即具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共识,我们通常说的共识,就是指具化共识。

共识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即 信用与信任 。

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 基本共识和基本共识变迁之共识。

共识与常识(Common Sense)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常识是历史性共识,是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已经达成的共识,是新共识的基础。

共识经济学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契约。

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关于主体、效用和边界的共识。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制度之一,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无共识,即无契约。

契约包括三个要素,即 主体、效用和边界 。 契约的基础是共识 。

共识经济学的第三个基本概念是:制度。

制度是一系列契约(成文契约或非成文契约)的集合体,是社会(社区、组织)秩序的保障。

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契约是制度的基本组成要件,因此,无共识,即无制度。

共识经济学的第四个基本概念是:通证。

通证(Token)是社会经济活动参与方对于交换价值的一种契约。

货币也是一种通证。股票、债券、优惠券等等都是一种通证。

少林寺主持或武当派掌门的令牌,也是一种通证。

生产队的工分也是一种通证。

BTC、ETH、EOS等等,也是一种通证,不过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通证是一个上位概念,现在区块链行业内提到的“通证”,实际上指的是“数字通证”。

共识经济学第五个基本概念:公信力。

公信力(PBC, Power based on puBlic Confidence)在本质上是特定公众机构由于公众对其信任而产生的对经济生态或社会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力。

PBC (Credibility) is essentially the influence of a particular public institution on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arising from the public's trust in it.

共识经济学第六个基本概念:共信力。

共信力(PVC, Power based on priVate Confidence)在本质上是一种由于点对点的信任而产生的对经济生态或社会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力。

In essence, PVC is a kind of influence to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which is caused by the trust of point to point.

公信力的基础是对机构的信任。

共信力的基础是点对点的信任。

上面介绍了共识经济学的六个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数字世界,亦适用于原子世界。

共识经济学第一个基本判断是:

共识(具化共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从人类最初的采集活动开始,一直到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共识(具化共识)一直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共识(具化共识)本身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迁。

共识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判断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944年之前是原始共信力经济,1944年至2008年为公信力经济,2008年之后逐步买入共信力经济。

三个阶段的划分,涉及到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44年,第二时间节点是2008年。

回首2008,从繁花如锦的顶峰(8月8日,北京奥运会)到坠入绝望深渊的谷底(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仅仅一月有余,恐慌与绝望从美国资本市场迅速蔓延至欧洲及全球金融市场,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很快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弹指间,花落花开已经十载。虽然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2008年那场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演化蔓延成的全球经济危机仍未走出谷底,很多经济体尚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回首2008,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敲响了源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定的以美元为世界统一货币的全球公信力经济体系的丧钟。

回首2008,中本聪的不朽论文的发布(11月1日),正如数九寒冬中瑟瑟发抖的那根迎春花枝幼芽,默默地点亮了春天的希望。以此为标志,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大踏步迈向了基于共信力的新时代。

2018,戊戌120周年。

2018,区块链之父中本聪的经典论文《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发表十周年。

2018,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演化蔓延成经济危机十周年。

2018,以奢华繁盛的开幕式与闭幕式而闻名于世的北京奥运会十周年。

2018,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下的改革共识却面临无法弥合的撕裂。

区块链思想者40人论坛(发起人为荣格财经总编辑赵洪伟、共识经济学创立者郭善琪和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朱幼平)成员赵晓教授有个观点,与共识经济学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判断不谋而合,赵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信任,第一种信任是熟人信任(对应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原始共信力经济),第二种信任是机构信任(对应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公信力经济),第三种信任是陌生人信任(对于共识经济学所划分的共信力经济)。

共识经济学第三个基本判断是:

秩序是社会(社区、组织)得以稳健持续发展的前提,制度是秩序的保障,契约的集合体构成制度,共识是达成契约的首要条件,因此,无共识,无社会(社区、组织)。

Order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hile the institutions is the guarantee of order,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tract constitutes the system, in addtion, the consensus is the first condition to reach the contract, therefore, there is no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ithout consensus.

共识经济学第四个基本判断是:

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就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的特定议题达成一致意见,是谓共识。

达成共识根本动因是降低特定人群(社区、组织、社会)在特定历史历史阶段参与某个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Consensus is w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for consensus is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may face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好,总结下今天的分享。

1、什么是区块链?如何给区块链进行定义?

区块链(Blockchain)是社会信用与信任传输基础设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识(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载体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 ),价值载体是数字通证(Digital Token )。

2、为什么要提出共识经济学?

解决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区块链经济活动中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包括区块链经济和实体经济。

3、共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判断

分别介绍了6个基本概念(共识、契约、制度、通证、公信力和共信力)和4个基本判断。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接下来各位可以提问了。

【问题】信用与共识是什么关系?

郭善琪(共识经济学创立者):

信用是债权人(或投资人)对债务人(或被投资人)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的一种共识。

或者说,信用是经济活动主体(一般是指债务人或被投资人)完成某项经济活动或任务上限的能力或意愿的测度,即共识。

当前阶段,这种共识一般表现为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务人或被投资人的所评的级别。

【问题】什么是货币?

郭善琪(共识经济学创立者):

货币的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货币一直是通证的一种,是一种关于交换价值的契约。货币的形式,一直在演进,其本质并没有变化。从最原始的贝壳,到法定纸币,再到数字通证,其本质是一致的,是关于交换价值的契约。

当然,关于货币的定义,现在的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关于区块链与经济学碰撞和论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